在杭州这片充满着教育活力的土地上,有一位校长的故事,足以让每一个听闻者为之动容,她就是杭州鶯皇国泰教育集团的董事长兼校长张晓莺。
我叫罗保才,是与张晓莺校长共事多年的一名初中语文教师,我有幸见证了张校长36年如一日为教育事业倾注的心血与热爱。今天,我愿以一名见证者的身份,向大家讲述这位“不一样”的校长的故事。
创业:用艰辛与坚守铺就教育之路
张晓莺校长的创业之路,是用艰辛与坚守铺就的教育之路。她将自己儿时、童年、少年的饭钱换来的所有才能,连同那些痛苦的磨练,化作了36年风雨中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动力。
艰难与坎坷,是她创业路上的常态。湖南、海南,广州、杭州……全国多地的火车站内,她常常将体重不到90斤的瘦弱身躯蜷曲在长凳上;图书馆里,她用一双充满饥渴的眼睛查阅着各种与办学有关的资料;为了获得办学许可证,她奔波于多个城区、多个部门;风雪交加的冬天,她不慎摔倒在雪地里,导致左腿股骨粉碎性骨折。躺在杭州市一医院的病床上,透骨钢筋贯穿股骨的百般疼痛,也没能让她停下脚步,她依然拄着双拐继续奔波。
面对无数难题,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。那些看似撑不过去的困境,在她经历了世态炎凉、成败起伏、百折不挠的固守之后,都开始呈现出绝美的韵致。杭州市原江干区(今上城区)教育局洪光宇局长对她充满同情,终于使她获得了办学许可的批复。那张浸透了汗水与泪水的办学许可证,让她还是个学生时就渴望将来能办学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。
但她深知,这只是开始,教育之路如同没有硝烟的厮杀,艰难永远如影随形。
1989年12月6日,第一次招生,学校只招到一位不会讲话的5岁残疾男孩和两位5岁瘦骨嶙峋的早产双胞胎宝宝。学生只有这3位幼儿,却要支撑26位教职工的工资。在入不敷出的春节期间,张晓莺校长竟然用12次卖血的钱,支付了来自新疆、安徽两位职工的年终奖。这样的壮举,即便是有勇气的男人也难以做到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在学校举步维艰时,她却在1992年资助了38位学生入学浙江医科大学(今浙江大学医学院)。不知道这38位学生中,是否有人如今在杭州生活和工作?他们是否还记得,当年在他们身处求学困境时,是谁为他们交的学费?
守业:用爱与奉献温暖师生员工
36年来,张晓莺校长从没有批评过任何一位教职员工和学生,她用炙热而平等的爱,温暖着每一位师生员工。
办学不足半年,一位职工的父母不幸同一天双亡,张校长把学校仅有的5000元缝在他的衣服里,让他回家乡为父母办理丧事;在极端困境中,她还为数百位来自全国各贫困地区的小初高学生免除了食宿、学费等一切费用;集团里哪位教职工的父母生病住院,张校长都会第一时间让财务人员大额汇款;她还多次无私救助河南一位陌生的8旬老人,甚至为整治社区环境的工程队免费提供用电、食宿和洗澡等一切便利。
也正因如此,集团80%的教职工跟随她36年,并且在杭州买了一套住房,20%的教职工甚至在杭州买了两套房。集团所有教职工和家长都知道张校长的慷慨大方,可谁也想不到,36年来,张校长自己没有买别墅,一直住在集团办公区,没有昂贵的家具,床上用品缝缝补补,一切都保持着36年前的样子。
教职工们评价说,张校长比打工的还要拼。她对自己吝啬到了极致,却收养了无数孤儿,资助了众多残疾孤寡老人和困难儿童,甚至连流浪猫、流浪狗、鸟儿等小动物,也都在她的关爱之下。
坚守:于细微处见教育初心
张晓莺校长始终坚持为集团节约每一分钱。在没有手机的年代,她办公用的纸张,是别人买药的说明书、买鞋子衣服的包装纸以及各种文件的反面。集团里的每一滴洗手水,都会被存起来循环再利用,用来洗鞋子、擦地板、冲洗卫生间。
她从不买名牌服装和包包,春夏秋冬的所有衣物和包包,都来自杭州布头市场别人不要的布块,由她自己设计制作。
有谁会相信,她大学时代的衣服,如今仍然还在穿?谁会相信,堂堂的董事长经常通宵工作,却还不忘关爱、喂食流浪的小动物?又有谁会相信,她至今仍住在36年前简陋的集团办公区?更不会有人相信,36年来,常常所有人都已经用了第二餐时,她的第一餐可能还没吃。她对工作、对她热爱的教育事业,真正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地。
在中国,现在竟然还有这样的校长,你相信吗?有谁还能再找出第二个这样的校长?
张晓莺校长身体力行,将自己所有的精力,都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中,“忘我”到了“无我”的境界。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,诠释了教育的真谛,展现了一位教育者最纯粹、最伟大的情怀。这样的校长,值得我们深深敬佩,永远铭记!
本文内容转载自:晨报之声,原标题《中国竟然有这样的校长,你见过吗?—杭州鶯皇国泰教育集团校长张晓莺的故事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内容为原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